【作者简介】Yvonne,某非京沪的985高校本科生赛程紧张,欧国联季后赛胜者即将产生,D调魔法学园第4期学员。本科期间排名年级第三,多次获得校级、政府奖学金,校优秀学生;曾先后荣获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比赛(IHL)全国二等奖、Philip C. Jessup国际公法模拟法庭比赛全国二等奖、国际刑事法院(ICC)中文赛全国一等奖、荷兰海牙国际决赛亚军。Yvonne的D调代表作是:【D调留学】T20 JD申请要求及录取数据攻略(上)、【D调留学】T20 JD申请要求及录取数据攻略(下)、【D调资讯】高端法律就业实习机会(20161103)。
作者与团队成员摄于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
这是一篇记录式的文章,涉及赛程紧张,欧国联季后赛胜者即将产生了一个队伍准备一个模拟法庭比赛的全过程。可能会有人觉得枯燥,但我相信,对于那些彻夜读案子,通宵看文章的备战在各式模拟法庭一线的你,这篇文章能够引起一定的共鸣。
从大二开始,我和同一批人或者不同的人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种模拟法庭比赛,从IHL人道法比赛到Philip C. Jessup国际公法模拟法庭比赛再到ICC中文赛,比赛成绩有好有坏,压力始终都在,幸运的是,我们的坚持也终于迎来了亮光。现在我将其中一场模拟法庭的过程,也是我比赛生涯中最珍贵的一部分记忆,记录下来,是对自身的总结,也是和大家的分享,更希望能和更优秀的你们交流讨论。
以下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比赛全记录和感悟。
一、ICC中文赛全记录
1、文书准备
前期准备
在开始比赛前,教练会强制要求队员阅读指定国际法书籍和学习使用数据库。我们被强制要求看完了朱文奇教授、Malcolm N. Shaw、Ian Brownlie等著名国内外国际法学家的相关国际法著作。看完教材后会有相应的考试,以检测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会有法律文书写作等训练,而常用的数据库也会在平时训练中有具体讲解。
正式文书准备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按照角色分组,控方、政府方、被害方分别各自做研究、写诉状。大致的宏观安排是:教练会安排一个提交诉状各个issue的时间表,一般为两个星期为周期提交一个issue。之后我们会对每个issue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该重写的重写,该补充的补充,需要重新做法律研究的就再重新查阅资料。
具体到做研究和写文书时,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习惯。就我自身而言,一开始我会就每一个issue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之后确定一个大致的框架,和队友或者教练讨论框架的合理性,反复确认逻辑是否通顺,并不断做调整。确立大致的框架以后,再就每个issue中的sub-issue做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ICC、ICTY、ICTR等法庭的案子以及相关学者的文章、中英文的相关书籍。研究工具而言,包括Google、Westlaw、Lexis等,学校图书馆也是我们的重要数据库来源。当然,Google不是很好的authority database,但由于它不要钱,在我们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是很好的搜索起始点。后期我们会对Google搜索到的东西进行二次确认,以确认引用的观点在权威数据库里的准确性。另外,图书馆里的材料大部分是中文的,尽管是中文赛,但我们不能过多地依赖中文材料,因为一般的中文材料,尤其是那些译本,会落后于英文材料。法律研究是一个不会穷尽的过程,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阅读的书籍越多,看的文章越多,文书中需要调整的地方就越多,因此整个issue乃至整份文书从框架到其中的细节都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我们的文书结构一般遵循CRAC模式。这是一种IRAC模式的派生体,以结论(Conclusion)代替争议点(Issue),因此结论会被陈述两次。一个issue的大致论证框架是:
标题:the argument,一般会以结论(Conclusion)的形式呈现;
第一段:规则(Rules),挑选最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来源;
第二段:法律适用(Application);
做一个简短的结论(Conclusion)。
2、庭辩训练
在文书提交后,我们会进入模拟庭辩训练。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ICC中文赛的三方所各自代表的立场。特别是由于控方和被害方在论证上有重叠的可能性,因此怎么区分控方和被害人方,让被害人方不仅仅是重复控方内容,让被害方出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被害方更应当站在被害人的角度发声,比如要考虑到不同的被害人团体是否应当分别代理,要考虑到被害人是否有权作为主体参与诉讼、是否有权主张获得赔偿等等。
我们在庭辩训练中引入的方法是要一个上场队员在台上做模拟训练,其赛程紧张,欧国联季后赛胜者即将产生他队员充当法官进行提问,由具体某人将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一一记录,在完成模拟庭辩后就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回答的不好的问题。比如政府方在做模拟庭辩的时候,研究员、控方、被害方都在扮演着法官的角色帮忙想问题,因为毕竟法官的问题多种多样,有时候甚至可以算得上“刁钻”,所以需要不同的人来进行头脑风暴。新队员也会被要求参与,这样既能够培训新的队员,也能够尽可能模拟现实比赛。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多角度多位置换位思考。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学习的背景也有所差异,因此这样能够更好地查漏补缺。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让上场队员适应被提问和应答的过程,也能够发现许多文书撰写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因此研究也需要同步。
和文书不同的是,在文书中我们可以展现许多论证方法,不同的途径都能够引向同一个结论,可以将这些东西全部展现。但由于庭辩有时间限制、不同论证路径的说服力不同(一些路径在庭辩中比较容易被推翻),我们会选择弃掉不好的论证方式,并反复确认前后的逻辑通顺,保证不前后矛盾。关于回答问题,我们一般采取C+E模式,也就是Conclusion + Explanation的模式;先直接回答法官的问题,再做更进一步的解释回答。
庭辩当中的紧张是肯定的,在我看来,唯一缓解紧张的方法就是不断的训练、训练再训练。
3、正式比赛
国内赛
正式比赛肯定是紧张的,我们当时第一场代表的是被害人方。在这里,我还是比较建议各个队员即使不上场也应当去听一下队友的比赛,因为这样可以了解和熟悉法官在比赛过程中对于各方的问题。
作为控方,我的比赛在第二场。虽然已经做了充分的自我心理建设,还是不能避免焦虑,不过好在赛前准备比较充分,对于法官的大部分问题都已经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在陈述的时候,一定要将法律援引表述清楚,特别是案子。不仅要熟悉它的年份、出自哪个法庭、具体案号、所引用的部分出自案件审判的哪一个程序、具体在案件材料的哪一页,更要熟悉具体的案情。对于援引的案子要知道为什么可以援引,对于法官提出的某一个持相反观点的案子要知道如何反驳。我就被问到了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例如PCIJ与ICJ的区别,还有PCIJ的成立时间。而我的队友在上场的过程中被问到了每一个所引用案子的具体案情。法官对于这些国际法庭案子的熟悉程度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因此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准备一切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包括小细节。
另外,不断回归案情,无论在比赛的哪一个阶段。这很重要,因为忽略一个案件当中的小细节可能会导致重要信息的遗漏。一些论证中的薄弱点很有可能可以通过被忽略的案情得到解决。每场比赛完成后,教练都会将场上记录下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给出建议,这样可以保证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不犯相同的错误,有更充分的准备。
海牙决赛
过五关斩六将的我们终于冲到了前三。当知道我们能够去海牙的那一刻,我们的感觉是有些不真实的。不过决赛比得还是相对轻松的,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次海外比赛经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跟着组委会参观了ICC、ICTY,在一个小型座谈会见到了ICTY的刘大群法官,和海牙各类国际组织来了个“五分钟约会”(分为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和每个不同的组织都有五分钟的讨论时间),参观了莱顿大学法学院,游览了安妮之家……这一切都是很好的回忆。
来说说正赛,其实正经的决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焦灼和紧张,可能是大家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也有可能是同传的延迟时间缓解了紧张的气氛,我们尽力去做了,也拿到了亚军。当然,无论是比赛的哪个阶段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决赛中,我们发现被害方采取了一种和之前比赛不同的庭辩方式,更多地去以被害人的无辜受害身份的角度做陈述,也使得我们眼前一亮,也觉得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方式。
总而言之,比赛是一个不断提升,互相学习的过程。
二、感悟
关于Teamwork
在准备比赛和比赛的过程中,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摩擦和争执,在这里我觉得心平气和地谈一谈是最好的方式。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还是要面对队员不干了或者表现太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退队的情况我们并不能控制,因此要及时想办法弥补他的空缺;对于表现有所欠缺的问题,我们会调整队员的工作比重,在队里我们也会采取淘汰机制。
我们队伍很民主,教练和队员是商量机制,不是教练为大,而是谁有道理听谁的。教练不能实际插手研究,因为这会违反比赛规则,但是可以要教练推荐研究方法、研究技巧,推荐数据库、书籍,并且和教练保持良好沟通。在一些前沿问题上,教练可以给我们很多推荐,比如关于网络攻击问题上,教练就给我们推荐了ICRC官网数据库中几篇比较好的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另外,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相信你的队友,依靠你的队友。这样才能更好地一起合作。
关于比赛策略
在ICC中文赛中,其实是有策略可循的。其一是预测和总结法官可能问到的问题;另外就是关于比赛队员的上场安排。因为在ICC中文赛中,进入半决赛的队伍会有一个排名,而排名高的队伍可以优先选择身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根据已知的对手的优缺点来选择自己的身份。当然,在这里还是想强调一点——相信你的队友赛程紧张,欧国联季后赛胜者即将产生!
关于毅力和平衡
不夸张地说,每一场模拟法庭比赛都是对一个人身心的巨大挑战。我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体力来应对家常便饭般的通宵,也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来支撑一场持续三四个月乃至半年的比赛。很多人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坚持不下去,但我以为,模拟法庭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对某一个或者几个法律问题的彻底学习。
因为比赛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所以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比如学习的时间、睡眠的时间、谈恋爱的时间。但于我而言,模拟法庭的经历也带给我了大学期间最真挚的友谊,包括和队员和教练。在一起努力的过程中,我和队员、教练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也给了我大学期间最大的支持。可以说,参加模拟法庭是我在大学期间做得最久、但是最正确的一件事。
结语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哪种模拟法庭比赛,结果可以重要,也可以不重要。好好坏坏,起起伏伏是人生常态,但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失败或是成功,我们能够从中学习进步。所以在这里鼓励大家不管参加什么类型的模拟法庭比赛,能够积极地去尝试。
当然,在这里我仅仅表达自己对于ICC中文赛的一些感悟,在各类模拟法庭的比赛中,不乏优秀的人存在,也希望我的这些分享能够抛砖引玉,大家可以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对模拟法庭比赛进行交流讨论。
今年的ICC中文赛也将在4月份拉开序幕,衷心祝愿大家都能够取得好成绩。
【延伸阅读】D调系列文章节选
【D调竞赛】相约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
【D调竞赛】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杰塞普国际法模拟法庭
【D调竞赛】冬日又逢红十字模拟法庭
【D调学员】最佳辩手李正:我和杰赛普的故事
【D调学员】若本殊途,何必同归——从理工科到法学的跨专业保研经历
P.S. D调魔法学园每周末推出一篇原创干货文章,其中“D调观察”、“D调竞赛”、“D调国际”、“D调外所”、“D调内所”系列已完结,“D调法务”系列正在进行时,欢迎读者们在本公号主页菜单调取查看。
带你开眼看世界,挖掘未来无限可能;
FOLLOW US,D调做事,高调追梦。
评论